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轉錄] 公差尋己

有一位公差,押解著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規的和尚。路途很遠,負責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來後,都要清點身邊的幾樣東西。


第一樣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盤纏、寒衣都在裡面,當然不能丟;

第二樣是公文,只有將這份公文交到京師才算完成任務;

第三樣是押解的和尚

第四樣是自己。 

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點一遍,包袱還在,公文還在,和尚還在,我自己也還在,這才開始上路出發。

日復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經常只有他們兩個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閒聊幾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應,關係越來越像朋友了。有一天,風雨交加,飢寒交迫,兩人趕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個破廟里。和尚對公差說,不遠處有個集市,我去給你打點酒,今天好好放鬆一下。公差心思鬆懈,就給和尚打開了枷鎖,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來,還買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過去。

和尚一看,機會終於來了。他從懷里掏出一把剛剛買來的剃刀,嗖嗖嗖,就將公差的頭剃光了。然後,他將公差的衣服扒下來,自己換上,又將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連夜逃走了。

對發生的這一切,公差都渾然不覺,一覺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醒來后,舒舒服服地伸個懶腰,准備清點東西,繼續趕路。一摸手邊的包袱,包袱還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著了。廟里找,廟外找,到處都找不到。公差就抓撓著頭皮想:和尚哪儿去了呢?呃?發現頭居然是光的!低頭再一看,身上穿著僧袍,恍然大悟,原來和尚也在呢! 

前面三樣都在,第四樣就該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廟里四處找,怎麼也找不著自己,心裡就納悶了,和尚還在,我到哪兒去了?


這個故事放在今天來解讀,顯得格外有意味。


包袱是什麼?是我們每個人的物質生活。不管現在的生活水準如何,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所以,物質生活的改善會伴隨我們的一生,它不會丟。

公文是什麼?公文是我們的職業。一個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總要有一個社會角色,要通過一種職業建立與他人的關系,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份公文也丟不了,會隨時帶在身邊。

和尚是什麼?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做的事。當我們的自我還在時,我們押解並管理著這個囚徒。但是,當我們日復一日地忙碌著,過分專注於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會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還在,日復一日忙碌的事都沒有丟,自我卻找不到了。

我們忙的到底是什麼呢?

有些人特別看重權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關系、經營人脈上,職位越來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後就變成了權力的囚徒。

有些人特別想賺錢,開始的時候賺錢是為了花,掙到最後它就是個數字,那就變成了金錢的囚徒。

有些人一輩子執著於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但痴迷不悟,最後就變成了感情的囚徒。

往往是我們最看重的東西,會把我們挾持進去,使我們變成它的囚徒,這時候,「自己」就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