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外包思考工作、承租他人體驗? - 網路自媒體現象隨想



        「死瞌自己,愉悅大家,這就是我的,羅輯思維。」
        「我是谷阿莫,今天說一個xxxxxx的故事。」
        「How is it going bros? My name is Pewdiepie!」

        聽到這三句話,感到熟悉嗎?也許你已耳熟能詳,也許你首次聽聞。

        這三句開場白,來自當下網路上正流行的三個自媒體。我們不妨瀏覽一番,看看他們有甚麼名堂。


1. 幫你讀書:羅輯思維



        前央視財經節目的主持人羅振宇,錄製了他的讀書心得與見解,每週談論一個主題。領域跨越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種種議題。

        格局恢宏,比你所知道的一般中國大陸人還要有種;撰稿精心,說得比你讀得還有趣;寓意深遠,闡揚的課題內容相當有料。羅胖(羅振宇自稱)此君的節目羅輯思維,不僅達到他自稱的「有種、有趣、有料」,更藉製作這個節目,將他鼓吹迎接網路時代浪潮的信仰,同時以言語行動付諸實踐,讓你知道。

        讀歷史讀政治讀經濟讀科普,若想要能釐清脈絡得其扼要,可能需要連續投入好幾個小時。聽羅胖「說」書,不用一個小時就夠了。



2. 幫你看電影:谷阿莫



        簡化設定細節、剪取電影片段、快速敘述劇情,配以戲謔性的吐槽與觀後心得,這就是谷阿莫。他的觀點與陳述方法,受到巨大的歡迎,也確實有具啟發性與發揮新意的地方。

        當你看到網路影片的標題,宣稱可以在幾分鐘內讓你欣賞到1-3個小時的電影劇情及精彩鏡頭畫面......那輕輕的點擊所能帶來的娛樂效果與投資效益,實在很難令人抵擋!雖然社會輿論對這樣的作法褒貶不一,但他這樣自成一格創造內容的風格模式,也已成為使他作品成功的一種獨特魅力。



3. 幫你打電動:Pewdiepie



        打電玩本身就是一件娛樂活動,但是Pewdiepie這個人甚至證明了「觀賞別人打電玩,也是一個有趣的娛樂。」Pewdiepie將自己打電玩的過程錄下來,真實呈現他遊玩時的當下反應與玩後感想。佐以他實境秀般的後製,他的影片頻道成為Youtube訂閱數的世界第一名(本文寫成時為四千一百萬名訂閱戶),收入上看年薪750萬美元。


Top 10 Facts - PewDiePie


都點選訂閱了嗎?


        這些自媒體人物,就好比是古時候的報社記者、廣播主持、電視製作,只不過他們是更懂得利用科技的衍生代,也因此越過了許多門檻障礙,取得了或大或小的成功。在今天的網路社群世界裡,他們更像是一群演藝人員。他們塑造形象、表現特色、分享已消化過的內容,用更光線更亮麗更便捷的方式,將這些有意思的資訊,送到我們手上的裝置上呈現。


        - 沒時間讀書但想吸收知識,看羅輯思維,快速吸收精華。
        - 沒空看電影但想跟上話題,看谷阿莫,劇情快速搞定。
        - 渴望品嘗享受各類電玩但不想投入時間精力,看Pewdiepie,進入虛擬實境、體驗幻想世界裡的闖關娛樂。


        依靠這些自媒體頻道,甚至可能比我們自己去學習去體驗來得更豐富有味。他們已為你將一道道書本、電影、電玩的材料烹調好,加味加料,濃縮提煉,用湯匙分好份量,一次次送進你嘴裡。只要點擊下去,開始視聽,你就順利外包了你的思考能力、承租他的品味與體驗,掌握最新的資訊與高清的畫面。


像個古人一樣擔心:事情真有這麼方便?


        面對一件發生得太過順利、輕鬆、自然的事情時,我們總會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

        包裝精美、免費傳播的內容雖然能夠迅速普及,但人們思考的過程,是否真的可以因此被精緻濃縮?生活的體驗,是否真的藉點擊觀賞就能領受?

        當人們更能從大量資訊中選擇自已更想要吸收的內容,是否膚淺普羅的內容將大幅勝出,使得劣幣驅逐良幣?各群類的觀點是否將更加極端化,使得不同族群間吸收資訊的起點迥異,造成更強的分化與隔離?(平行宇宙不停增加中……)

        這些新穎輕便的資訊封包,是否會有如粗濫的學科參考書,削弱社會大眾獨立思考與學習的能力?個人建構系統性邏輯思維的時間,是否會被排擠、被限縮?每日爆炸噴發的資訊,是否會讓我們無法靜心、無法去思考對人類社會更長遠、更深入、更切身的課題?我們或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但當我們站立其上,我們的視野與洞察力,是否可能跟巨人相比擬?


        這樣的發問隨想,或許有些杞人憂天。確實還是有些過往根據,可以讓我們對網路自媒體的現象,保持信心與樂觀。回顧當年廣播、電視機進入大眾的生活、成為眾人生活視聽的重心時,類似的議題也一樣不斷地被討論:人們是否會放棄閱讀?人們是否會從此退化為行為的機器,放棄思想?然而歷史證明了社會依舊運作,人類思考的活動照常邁進。我們似乎也可以信任未來的人們,不致於迷失在滿載的資訊之中,跟我們現在看待自己一樣。不過,這依然只是猜想。短短一百年,這樣影響人類社會心智活動的結果,我們比較得出來嗎?

        在這21世紀所謂數位革新的時代,我們的生活更是承載著龐大資訊機器 - 網路的加持。這讓我們變得無比強大,也讓我們無比脆弱。關上螢幕拔掉耳機,面對真實生活,我們戴上的還是自己的腦袋、拖著自己的身體。我們終究會從各樣媒體中獲得啟示,須得鍛鍊自己深入的思考與鑑賞力、須得存守自己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與想像力。而這些獨立思考的潛能,也將是我們被一切外界資訊風暴吹襲後,免於被機器取代的原因。

        「役物,而不役於物」,以這句話面對自媒體,依然妙用。




[延伸閱讀]
MBA智庫百科:自媒體
The New Lens 關鍵評論:台灣仍有不少人看輕中國,但《羅輯思維》這個知識脫口秀真的必看不可!(2015/05/24)
熱血時報:為谷阿莫平反 (05-19-2015)
蘋果日報:人渣文本:電影殺手谷阿莫 (2015年03月15日)
The New Lens 關鍵評論:看人家打電動很蠢?知名脫口秀主持人Jimmy Kimmel對實況頻道的批判戳中敏感神經 (2015/09/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