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2日 星期一

LinkedIn創辦人:「我們知道,最好的工作,通常都是…….」

求職如求愛



    2010年暑假,我在求職。 
    2015年暑假,我(剛好)也在求職。

    每次跟別人分享求職的故事,通常很精采,很能吸引大家注意力。

    因為求職,就好像在找人交往、求愛。聊到求職、求愛的話題,每個人的故事都獨一無二,好精采。 

    在這過程中,你付出行動追尋,用心學習,並在每次互動中捕捉線索、釋放資訊。
最後,在展現自己最真實一面與最美好的一面之間取得平衡,忙得不亦樂乎。 


    專家說,參加求職面試,真正需要準備的,只有三個問題1

        1.      你能做這份工作嗎?
        2.      你會愛這份工作嗎?
        3.      我們可以忍受與你一起工作嗎?


    把場景轉換成相親,或是決定配偶,我們看著對方的眼睛,彼此好像也是在思考這三個問題:

        1.      /她能夠擔起配偶的責任嗎?
        2.      /她會愛我嗎?
        3.      我可以忍受與他/她一起生活嗎?



    這相似性高到不可思議,就連我們去面試的時候,也是跟約會的時候有著類似的流程。

        第一輪約會/面試:看你這人是否正常,是否能力夠
        第二輪約會/面試:請朋友一起參與觀察,看你這人是否正常,是否能力夠
        如果還有第三輪之後的約會/面試,就是雙方等待彼此說出浪漫的對白「我養你一輩子」/「好的我接受月薪X萬」,讓彼此幸福攜手度過未來。


    這一整套故事實在很有得聊,而且每個人的經驗都很不一樣。

    但大家都不能否認,最困難的部份,其實是在一開始:
    你是怎麼「認識對方」/「知道這個工作機會」的?



Linkedin wants to......



    從學校離開的時候,我們找工作,想要賺錢養活自己。那時候,先求有一份條件不至於太差的工作就好。

    大概到35歲左右的時候,社會歷練差不多了,我們矢志追尋一個自己想要投注終身的志業2。這時候,我們求一份能夠吻合理想生活、而且具發展性的工作。

    倘若順利地度過前面兩個階段,我們企盼自己能夠在事業上變得愈發卓越、熱愛自己的工作。




    在這三個勞動力職涯中的不同階段,發揮最大的協助效果,就是Linkedin想要創造的價值。


    當今的世界,在歐盟,青年失業率是23.8%,這個統計數字在西班牙與希臘,則是誇張的53.2%52.4%3;在美國,有將近400萬個工作職缺,但仍是無法填滿超過10%的失業缺口;在中國,政府當局預計在2025年的時候,將偏遠鄉村地區25千萬人口,移動、轉型到新建都市裡4

    Linkedin在做的事情,就是協助把每一個工作者、公司、職務、技能、學校、以及最新趨勢資訊這一切,緊密相連在社群平台上,增進這些人類社會中巨大轉變的效率,減少浪費。我們登錄自己的資料與經歷進去,就會是參與其中的一分子。一邊分享資訊出去,一邊得到外部分享進來的資訊。




    聽起來、看起來都滿厲害的。Linkdin甚至把簡報上傳平台Slideshare5新聞閱讀程式Pulse6買下,使人刮目相看。你會發現,Linkedin是玩真的。

    市面上已有一本書在談Linkedin,而優質網站CAREhER在網路上至少有六篇文章在談該如何使用Linkedin7。我們倒是可以退一步好好來研究一下,為何要使用Linkedin?
  

Why Linkedin?



    回到前面的比喻,找工作就像在找對象。
    如果你想要認識可以長久交往的對象,你希望怎麼做?
        1.      路上看到喜歡的對象,前去告白
        2.      下載一些交友APP,邀約喜歡的對象
        3.      出入社交場合,常上喝飲料或跳舞聽音樂的店,期待美麗邂逅
        4.      加入才藝社團、學習課程、或是運動球隊,增加認識共同興趣朋友的機會
        5.      請朋友介紹異性給自己認識

    每個人的個性與習慣不同,因此每個人會採取不一樣的行動來達成這個目標。

    所以,每個人在找工作的時候,可能會
        1.      在路上看到或網路上看到喜歡的公司,投履歷
        2.      104、上1111、上yes123、上518、上178、上台灣就業通
        3.      參加各縣市或學校所舉辦的徵才博覽會、就業博覽會
        4.      跟已經在相關產業或公司的朋友聊天請益,了解是否有應徵機會
        5.      請獵人頭顧問幫忙介紹

    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來說,他有一個相當有趣的觀察:「我們都知道,最好的工作,通常是朋友介紹來的。

    對於剛出社會、剛開始找工作的人來說,這句話可能有些匪夷所思:「這是真的嗎!大家都走後門?」可是對有經驗的人力資源主管來說,在同個產業、同個技能領域、同個市場,大家互相推薦、有口皆碑的人才,命中率絕對是高上不少8

    Linkedin利用社群網站的許多優點,來達到這一個目的。它幫助使用者在求職時,能得到更深、更廣的即時職涯資訊。LinkedinCEO Jeff Weiner, 提出了Linkedin對使用者提供的三大服務:



    一、Identity:個人特色,表現實績:

        Linkedin幫助使用者探索自己,同時也幫助展示使用者的技能、資歷、甚至是作品、網站、粉絲頁。如果你在Coursera修過課或是有任何認證,Linkedin也可以幫忙你漂亮地展示出來。



    二、Network:聯繫網絡,建立人脈

        在Linkedin填寫個人介紹的時候,學歷會帶出你的校友、曾工作的公司會帶出你的相關職位的同事以及同產業的專業人士。這些人,都是可以與你在工作上有高度相關共同話題的人。



    三、Knowledge:掌握脈動,學習進深

         - 何謂「領導」?這沒有一定的答案。在Linkedin上,這是極熱門的討論題目。
         - 以後的辦公室會長甚麼樣子?這是Linkedin會更新給你,讓你看到的未來。


The future office
    除了用Pulse的新聞發佈,Linkedin邀請領域中的佼佼者(influencer)分享洞見。再加上線上教學網站,Linkedin幫助使用者更深入掌握商業世界脈動,學習產業中最新的技術、點子、管理方法。

So, about Linkedin……

    你若在辦公室上班時候打開104的網頁來看,同事們會用看待叛徒、或革命者的眼神看著你。然而你若開的是Linkedin,則會比較像是一個新潮流下的市場觀察者,很酷!而非只是一個走投無路想要換工作走人的員工。當我剛開始接觸到Linkedin的時候,心中曾出現一種遲疑感:這等同於公開自己的履歷,是好事嗎?答案對我來說,當然是肯定的,不然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了。

    請看這個影片。林書豪看到電玩公司EA設定他本人球員能力數值的反應。


林書豪:「(我竟然)拿了C,F,D,我媽看了肯定不高興......」

    我們的競爭力來自於何處?競爭力必然來自於比較,是在某一特定時空、針對特定對象族群的能力比較。要展現競爭力,我們探索自己、了解彼此、掌握趨勢,然後堅定自己的決心,努力下去。林書豪跟我們比,可能每項數值都是A或S級,但在NBA,他還有很多進步空間。美國人如此熱愛運動,因此他們對每個技術能力、每個戰績的數值表現,都是如此的重視,在職場上也不例外。把自己真實的能力表現出來,靠的不是虛偽的包裝,而是在明確的績效指標上,有著精準的理解與琢磨。這代表你對自己工作的核心目標有著高度自覺、對自己有期許、而且所使用的方法有成效。

    所以,正苦惱不曉得如何編修自己的履歷、不知如何展現專業素養嗎?

         - 有很多網站可以教你做這些事,但Linkedin還可以直接幫你建置出一個精美的個人網路頁面。看看2016總統候選人希拉蕊的Linkedin頁面30秒就讓你對她的職涯產生清楚的概觀。

    期待加入一個職場專用的Facebook,認識一群在卓越企業高就的成功人士嗎?

        - Linkedin用最自然的方式,讓你直覺式地找到與你最相關、最有共通點的卓越朋友,與他們產生連結。

    想要讓獵人頭顧問快速找到你的資料,介紹好工作給你嗎?

         - 你甚至可以主動聯繫這些熱愛出草的顧問朋友,他們會很樂意為您服務。

    談工作,就跟談薪水一樣,有時候是很敏感的事情。然而,只要我們每個週日晚上睡覺前,都還對自己的工作有所質疑,我們就將不停去思考,該如何讓自己的職涯,更上一層樓。


    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因此,哪裡有成長、哪裡有人才,全球化的企業,就會不遠千里尋覓。這不是僅限於外商、或是曾留學國外的人,可以擁有的特權。任何一個準備好的人,只要在Linkedin上,就會有可見度。

    回頭再看求職者本身,現代人對工作的要求,已經與以往越來越不同。一份好工作,不僅僅要薪水優渥,還要有更多的條件:任務成就感、工作環境、好的主管跟同事、企業形象,都是讓工作美好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開放自己的履歷,測試自己的資歷在市場上價值的同時,也會愈來愈看清自己未來的目標,值不值得自己投入大把年歲去追尋。

    Linkedin把社群網路的精神,引入了這個情報資訊向來僅存於口耳相傳、私相授受之間的領域。
讓我們好好利用吧。


[5] Slideshare,一個分享投影片的網站,共享資訊豐富。2012年五月被Linkedin購併。
[6] Pulse,一個新聞閱讀軟體,app很好用。2013年四月被Linkedin購併。 
[8] 參考文章:使用Linkedin建立人脈
[9] 延伸閱讀:Linkedin Pulse: 領英怎麼用?領英檔案寫作全攻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