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來談談薪資這件事


What: 談談台灣的薪資數字,產生一些概念


          「你賺多少?」這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

        研究指出,我們追求的薪資水準,通常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如果在一群月收入十萬的朋友群中生活,一般人不能接受自己的薪水是五萬塊。但若在一群月收入三萬塊的朋友群中生活,五萬塊的生活會讓人很愜意。

        要了解薪資所代表的意義,需要拿出實際數字,看看我們所處的勞動力市場,目前的薪資所得,形成甚麼樣的分佈。以下圖例,擷取自30雜誌文章2015五月號:找到你的年薪百萬機會點  (其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


1. 年薪多少才算高薪?
通常我們會把年薪百萬、存到第一桶金(一百萬)掛在嘴邊,視作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


25-29歲的年輕人,年薪加年終超過78萬元,大約月薪5-6萬,就是排行前5%的高薪族群。年輕人不用年薪百萬,就已經算是台灣PR 95的高薪族群。這叫高薪?台灣薪資太低了!同意,不過此時我們暫不討論這個議題,先就相對現象來描述。

不分年齡整體來看,排行前5%的高薪族,平均薪額138萬元。年薪超過138萬的人,在台灣就可以被視作屬於是高薪族群。很明顯這個數據只計算了固定薪資工作收入,不包含房地產買賣、投資股票期貨等業外收入。

2. 35歲之後,每人薪水的差距倍數加大
所以在25-35歲的時候,要扎實投資自己,使具備賺取高薪的能力。

年輕的時候追求高薪的工作沒有不好,但若要追求長期的高薪,有更多的目標要在35歲之前要達到。與所有underpriced的朋友們一起肯定自己的腳步,踏實前行!加油加油!

3. 哪些產業最高薪?


看到這些高薪產業,也就喊得出是哪幾間公司,讓大家擠破頭想要進去領高薪當新貴。不過每個產業內的薪資還是會依職業別相差很大,比如說醫生跟護士都是醫療服務業,但薪資還是會差很多。這也代表,如果你是屬於通用人才,比如說行政、業務、助理,也許可以考慮往較高薪的產業移動。

4. 哪些類別的工作高薪?

一定很多PM、會計、網管、行銷朋友看到這個圖會跳起來說:哪有這麼高!這應該是相較底下三項薪水較低的職務類別而言:作業流程、後勤幕僚、門市餐飲。這三項,也就是所謂取代性比較高的勞動力。

5. 不同職務類型的薪資成長續航率




從事早熟型職務的人,不一定會發生薪水在後期衝不上去的問題。但他們往往在考慮職涯發展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若離開這個產業,薪水很難更高,生活習慣又難以馬上改變,所以轉職的難度提高。

從事晚成型的職務的人,需要耐得住初期薪水較低的問題,而且普遍大家會覺得他們工作密集度不高,常會要接受一些冷嘲熱諷。

從事爆發型的職務的人,需要忍受薪資不穩定、工作密集度高的問題,性格一定要能夠接受相對應的生活型態。

從事煙火型的職務的人,你們真的可以再多放一些照片在Facebook,讓大家跟你們一起環遊世界。我真的很享受在滑手機的時候,看到那些美麗的風景,真的,就好像我也去了一樣。不過我有些好奇,除了空服員、機師、或是澳洲打工度假這些工作,還有哪些職務是煙火型的呢?

        每個工作必然都會有職業倦怠。在轉職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這些不同職務類型的薪資成長模式。


6. 台灣的「工作收入高薪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是大新竹地區。

7. 在海外工作,收入超過138萬的比例超過二位數。其中,在紐澳地區工作的居冠。





How: 如何知道市場上的薪資數字?如何跟朋友聊這件事?


2009年我大學畢業,剛好是金融海嘯發生隔年,政府打出了22K方案降低失業率、發放消費券刺激消費的時節。那時候大家危機感很強,能找到工作好像就已經很不容易,得到薪水三、四萬的工作就算是不錯。然而,也會耳聞身邊的強者同學在金融業公司得到月入20萬的待遇。

同一時期,有朋友順利進入外商公司上班。原本以為外商的員工都是坐擁高薪、年薪百萬,但就在進公司訪查之下,才知道裡面也有許多職位是月領四、五萬的死薪水,並不如想像中光鮮亮麗。雖然普遍起薪較高,但做到經理階級,成長停滯,薪資加獎金之後,很可能會不如本土公司中管理階級的分紅機制加總來得多。

    薪資的水準,有很多影響的因素。關心薪資、了解行情的重要性無庸置疑。這裡推薦以下三個網站或平台,幫助我們做基本的資訊搜尋:

        介面簡潔、好搜尋。



        2. Ibeejobs 愛比
        內容條目詳細。經營得很像Tripadvisor或是imdb這種評比網站。


        3. 批踢踢實業坊  Salary 

        尋找外商、海外工作機會與薪資資訊的朋友,可以上Glassdoor 


        除了善用網路搜尋,我們還可以跟身邊朋友討論薪資。如果對方很爽快甚麼都招了,那當然是件乾脆的事情。不過我在跟朋友交換薪資資訊的時候,通常會遵守以下方法:

(a)      談區間,而不是談一個確切的數字。比如說,請對方回答大概是月薪4-6萬,還是3-5萬。
(b)      詢問對方,包含他自己,與他做同份工作、相近年資的員工們,薪資平均大概是多少。這樣可以避免直接問對方的薪資數目。
(c)      了解薪資組成。多少比例是底薪、多少比例是業績獎金、年終是幾個月


結合以上三點,這裡有一個對話模板,歡迎參考使用:

(與對方聊工作的話題覺得還滿投機之後,發現可以轉換到薪資話題......)

……所以,像你們同事之間啊,跟你同部門同工作的人包含你在內,平均薪資大概是落在甚麼範圍之內?像是平均年薪70-90萬嗎?」

70-90萬在這裡是舉例,可以視情況調整。先說高一點,讓對方回答「哪有那麼多!」之後,引誘對方下修到他願意透漏的區間。然後再接下去聊薪資組成,再多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該職位的薪資。




Why: 為何要談談薪資這回事?


        在資本主義社會,薪資水準,成為衡量工作是否具高價值、事業是否成功的的重要指標。它使我們焦慮,影響我們對人生事業的選擇。過度重視薪資收入,使得我們忽略那些無法從薪資所得反應的價值。

使用健康自然、坦蕩大方的態度主動去談論薪資,可以幫助我們稍微改善上述這些情況。使用過去那種隱晦不明的方式,接收不精準的薪資資訊,無助於我們去了解自己工作獲得薪資所代表的意義。

讓我們談談薪資這回事。若能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勞動市場中薪資水準的定位,就會更懂得如何面對工作生活、如何規劃事業發展。若能對社會的薪資結構有更全面的認識,就不會拿錯誤的樣本來跟自己比較,也不會採用有謬誤的邏輯去推斷自己或他人的價值。


        下次與朋友見面,勇敢交換一下對薪資的看法吧,說不定會是個精彩的話題。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