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倪匡也想知道,你要如何面對一生中無限循環的工作

有一個很傑出的科學家自殺了,但是他的朋友們懷疑此事並不單純,推測應是有人把他殺死之後,將現場偽造成他自殺的樣子。經過一番抽絲剝繭,受託的偵探最後發現,死者真的是自殺,但同時也是被謀殺。這到底是如何做成的呢?


兇手花了一年時間,跟蹤並偷偷拍攝這個科學家的生活一年,然後把這些影片用慢拍快放的方式剪輯成卷,播放給這位科學家看。這位科學家發現自己在一年之中的行徑,就來去那麼兩、三個地方:家、研究室、餐廳,循環不已地走來走去,非常有規律,過著好像是機器人一樣的生活。對這位被害科學家的致命一擊在於,兇手接著播放了另外一段一種特殊蜜蜂的影片。這影片也同樣被用慢拍快放的方式,錄下了這種蜜蜂一天的行徑,非常明顯有在原地兜圈子的無意義行為。此科學家一看之下,發現他一年的生活行為模式,就跟這種蜜蜂一天的行為簡直一模一樣,甚至連行動的軌跡也幾乎絲毫不差,第二天他就自殺了。

這是科幻小說家倪匡在他的小說《規律》中,所描述的一個懸疑故事。但,這只是小說故事嗎?



許多現在的上班族,應該也會有類似的感覺:一週忽然又過去,週五馬上就要接週一;總在工作場地、家、餐廳三地徘徊,活著有如困獸;過了一年又一年,工作的日子如同電腦不停開關機,直到做不動的那天才想到該要退休。

現代人的一生很難不以工作為主軸、很難逃脫這種近似無限循環的生活。無關乎個人的工作能力是卓越傑出抑或是平淡中庸,公司組織已經能很聰明地去設計讓員工不斷感到充滿挑戰的工作內容,進而使員工維持一定比例以上努力與規律的產出。重點在於,我們若不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產生自覺,深夜寧靜時分,終究難以回答:我的一生是否真該這麼過?我該如何衡量我們的人生?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工作、生活?我們絕不想活得像小說中那自殺的科學家,如同那種特殊的蜜蜂,日復一日走進一樣的辦公室,毫不憂慮生計,但活到頭來這一身,悲哀於無法滿足內心對自我實現的追尋。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想法。韓第認為,人的一生所要承擔的工作,可以細膩分割成四種類型,目的在追求這四種類型工作的平衡,以達到建構人生多元成就的目標:

(給薪工作:賺錢的工作,以勞動力換取收入來維持生計。
(家庭工作:如洗衣燒飯、打掃與維修住宅、扶老育幼(陪爸媽、帶小孩)
(奉獻性工作:做義工、回饋社區或社會。
(終身學習工作:投入練習、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使自己持續成長。

比如說,在與夫人討論過後,韓第的四種工作類型組合,一年分配的天數各自為:
1)賺取收入:演講,150(20週、五個月左右)
2)學習研究:吸收新知,避免落伍,100(14週,三個月左右)
3)家庭工作:維修、與家人休閒:90(13週,三個月左右)
4)義務工作:回饋社區,25(3週,一個月左右)

我們不是韓第,不見得會有一樣的工作組合。但我們可以思考自己對人生的追求與需求是甚麼,並依著重的比例,將各項目放入個人生涯的規劃之中。

這是個高度分工的資本主義社會,不但競爭激烈,而且趨勢快速變遷。我們往往在求學時就落入了「學習為就業、就業為賺錢」的思維,而忽略了發自內心、渴求創造個人所追求價值的聲音。同樣的這個社會,傾向於把經濟成就當作衡量我們社會地位的標準,所以大眾的共同目標,總是多賺點錢,很少有機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人生並非只有賺錢,錢不僅很難讓人自由,還能把人死死地綁在領薪水的工作。唯有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工作才能做得久,才能不對金錢與地位患得患失,才能更加理解自己為何而活,為誰而活。也才能在人生的最後,微笑著放下已從事一生的完滿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