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大不列顛遊記 The UK Travel - 第七天 (下)

        這非常紓壓,而且,不曉得有沒有心理研究分析過這個男女差異?要從女生這邊提出一 個跟男生打電動能夠相對應的紓壓活動好像比較難,不過我敢肯定不會是打毛線,逛街買衣服比較像是可能的答案。但若要結論說,現代女生比較有開創性,比男生懂得旅行、生活,我心裡就抗拒著不想同意。


        想起作家胡晴舫的《旅人》,裡面有很多名句,讀過之後,往往我都能在每趟旅程中默默咀嚼。現在我走在Cromwell Road,有這麼多的地方可以讓我遊覽,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供我揮霍,我實在很認同胡晴舫所描寫的:

A:「旅人帶著他的偏見趕路,有些舊偏見被印證成為真理;有些被修正,形成新的偏見。」
B:「不斷移動的人,多了許多看世界的機會,但也失去了站在某個「立場」的權利。」
C:「旅行不僅僅只是將我們的身體帶往遠方,刺激我們官能,讓我們成長。旅行更大的功能是影響我們在自身社會的地位。」
D:「這個對我來說再新奇不過的城市,對他們來說,卻已經是一個太陳舊的居所。」
E:「葡萄牙文人費南度一天從家裡返工,經過一道籬笆。從籬笆間的夾縫,他望出去,見到了一片景色,他心悸了。那一刻,他比任何旅人都走得更遠。」
F:「很久很久之後,我才學會欣賞一些不為旅人眼睛存在的城市。」
G:「人生有些事情,譬如愛情和旅行。是完全無法與人話清楚的;也只能留給自己收藏。」
H:「一個小說迷之所以忍受偵探小說前兩百頁的廢話,是因為他要知道兇手到底是誰。旅人之所以浪擲生命,也是為了嚮往一個答案。」
I:「一個旅人以為只有他是清醒的,因為他是站在別人世界之外的觀察者。事實上只有他是最迷惑的,因為他總是在狀況外。」
J:「面對龐大的宇宙,個人渺小的程度,還不知道該如何描寫。」

        我突然得到一個邏輯,能夠解答男女生對旅行投入時間不同的那個問題。

        A說明了,一個人永遠都會帶著自己的身體與腦袋旅行,包括他對世界的看法、人生的價 值觀。任何外在的環境對他的影響,他的反應都是由他內在所發動。而我們藉著與外在的環境互動,不斷的累積經驗在改變自己的內心,拓展自己的境界。這是很累 的事情。男生通常沒這麼勤勞,而且比較不容易敞開心胸接納新觀念或多花心力去調和差異。

        持續待在固定位置,可以讓你從似乎永遠不會改變的常態中,觀察到只有極小機率會發 生的現象,比如說兄弟們每週打籃球,小鄧通常遠距離投射都不會進,但這個週末他卻出奇神準,這樣的事件是不能錯過的。大家會無數次談論到這個小鄧神奇的下午,進而對更多其他事件做聯想,然後加深了大家的感情。旅行則是一個脫離慣性的活動,因著B,讓男生不想放棄在社群中的參與,除非他已有熱愛旅行的女伴。

        現在的旅行不能不拍照,不然等於沒有去。除了視覺接收之外,吸過異地的空氣、喝過新環境的水,於抽象或具體都令人覺得生命增加了更多豐富的元素,產生一種個人格局被放大的感覺,造成了C。然而,在整理完照片、跟身邊朋友分享完美景、標示完快樂的回憶、聊到口乾舌燥喝下一杯水並且終於在週末狂睡卸下旅途跋涉疲憊 之後,口袋變輕了,工作的壓力更是加倍的來了。我身邊的男生朋友大多是工作狂,對工作壓力加倍來的情況更是比較難接受。與其用旅行來提升社會地位,男生更追求用工作表現來提升地位。

        D代表旅人的寂寞,一種格格不入,去到異鄉,可能在很多狀況下會表現得很多事情不明白,會有點蠢,這對愛面子的男性很難接受。E則闡述一則事實:旅行帶給我們的快樂或體悟,來自於心境而非旅遊的目的地。巴斯卡《沉思錄》有名言說:「人不快樂唯一的原因是,不知如何靜靜地待在自己的房間。」而男生比較容易接受現狀,滿足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穩妥地讓生活運行。

        行文至此,我仍然必須說,我已盡力為男士們開脫了。除了懶惰以外而不去旅行的原因,有以上幾點,有需要的讀者們可以自行取用。


        回到Cromwell路上,我穩穩踏步往確定的方向,緊握著手機,裡面存有我上倫敦眼摩天輪的票,持續思索著FGHIJ

穩定前進

        我並非熱愛攝影的人,我的眼皮就是我的快門,眨眨眼確定我已經記下這個景色就好。但旅行似乎不是只有視覺享受,或帶走紀念品,旅行還可以更多一點......美好的生活體驗。胡晴舫還說,現在只有各地的食物,還牢牢連接著當地原始的物質環境,成為唯一真實的現實。可惜我也不是饕客,並沒有伸出這樣的觸角。

        美好的生活體驗是很個人的,覺得自己爽那就是爽。舉例來說,我喜歡觸碰那些歷史上著名廣場的石磚地面,或是古老教堂的斑駁石柱。雖然這很髒,但我浪漫地覺得,我好像在跟古人們合掌,而這種趣味很難跟人分享。我更喜歡在旅行的時候捕捉當地人看待事情的觀念,我持守著我身為外來者的一個超然,來細細打量人們由內而外的直覺反應,推敲他們安身立命的原則。就算我其實最迷惑的人,我也會成為一個快樂的觀察者,樂於描繪週遭的世界。

        有時像這樣一人孤身在外,心中偶有不安的時候,我會做一個思想操練:閉起眼睛站 立,把自己想像成一株草,淺淺扎根在這塊土地上,然後擴大到這片大陸、這片板塊上、然後再具體變成我悄悄立在地球上,以一種高速在被地球帶著旋轉,然後再拓開到整個太陽系、銀河系,最後從宇宙的視角來思想我在哪裡。這讓我消除疏離感。而我的焦慮,就會隨著我自知的渺小,而完全不見了。此時,那位女同事的無心之言,我還需要這麼在乎嗎?



搭地鐵前往西敏寺站


        Westminster地鐵站,我已在倫敦眼的對岸,但最讓我興奮的,正是此岸的國會大廈與西敏寺。踏到街道上,嘩!左前方大笨鐘(Big Ben)那如黃金磚砌成、卓爾不群的輝煌樣子,實在令人目不轉睛。





        好美的一座鐘塔,我有種衝動想要買副望遠鏡來好好端詳它。我甚至可以想像大笨鐘被做成盈手可握的紀念品的時候,會有甚麼觸感、有哪些特徵會被細膩地保留。那黃金般顏色的樓壁,其雕飾精細而不累贅,是我最欣賞的特點。四個塔面不是平整光滑的支柱而已,而是有著夾帶細長窗格向外尖起起伏的皺摺,那角度如果很近看的話就像長直的百褶裙,種種線條設計在鐘塔的表面上,形狀輪廓精緻得驚人。







        這鐘塔就像巴黎鐵塔一樣,結構精密又簡潔自然,令人看了覺得很舒服。你在明信片上、筆記本上、圖畫書上、電視電影中看過上百次,但只要到現場看一次,就可以取代掉所有之前看它的印像。我在橋上或馬路邊站著抬頭欣賞大笨鐘有點危險,因為路邊車輛來往還滿多的,心想晚點反正會過橋去倫敦眼,到時候再順便張望國會大廈,所以開始先舉步往反方向附近的西斯汀大教堂行走,但仍忍不住不停回頭張望。當你跟實體之間只隔著空氣,用肉眼就可以直接讀取它的實際的色澤,也能感覺到它與自己所在空間的關係,你會有種在跟它相處的感覺,想聽它吐露一點歷史或心得。


        轉個彎再往前走,鼎鼎大名的西敏寺離我越來越近。雖不如我初見聖保羅大教堂那般驚異,但這名氣更大的教堂也是個碩大無朋貌。
 









        比諸聖保羅大教堂外觀之耀眼潔白,大笨鐘展現一金碧輝煌之眩目,西敏寺則是一種褪色之褐黃:謙虛如僧侶的布袍,不太張揚,甚至還有灰白石磚修於其上,一如補丁。會說這地方名氣大,不如說安葬在此地的偉人光芒萬丈。這裡面,牛頓算是裡面最大咖的吧?F=ma.  讀偉人傳記的時候,許多英國的偉人逝世的時候都會被特別標示「安葬在只有貴族與傑出貢獻人士才能長眠的西敏寺」,那就是這裡了,維基百科有一個條目羅列埋葬於此的高貴眾人4




        我洋派地躺在教堂前草坪,臉上蓄積著打盹的心情,微微淺睡。

        瞇眼望著白雲間的藍天,心想是否有英國人立定志向,這輩子想要被安葬在西敏寺?直覺這會比想拿諾貝爾獎的夢想更難。有人說,你若想得到諾貝爾獎,你必須長壽;但要想要安葬在西敏寺,除非身為王室,否則誰也不能確定知道自己死的時候已經取得"得以安葬在西敏寺"這麼高的榮譽。

        躺在這草坪上,我的姿勢應該跟牛頓的骨骸差不多,不過,活著真好啊。









        西敏寺有個雕琢精美的入口,最上面是鑲金邊的英國與各領地的旗徽,下面一排則是20世紀殉道的聖徒。由左數到右,第五位是馬丁路德金恩,第十位是中國雲南牧師王志明。在歐洲教堂中出現非裔、亞裔的雕像,算是難得吧?

        這國會大廈附近的建築都很漂亮,廣場草坪上還有邱吉爾的雕像,就在馬路的轉角處。要走路去國會大廈上班的人,很可能每天都會在邱吉爾的手杖下等紅綠燈。






        晚上七點了,我本來打著主意想在倫敦眼上看日落,不過看來雲層有點厚,不如趁有點陽光的時候上去瞭望。走在橋上回頭看,雖然因為天氣的關係光線使得建築物有些灰撲撲,但國會大廈加上大笨鐘的組合還是令人覺得高貴、經典。









        此時有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好一陣子了:大笨鐘的鐘聲。每十五分鐘都會響,每個小時內,奏出四種不同的鐘聲。每個小時的十五分鐘與四十五分鐘,都會讓人有鐘聲還沒打完就嘎然停止的感覺。懸念已久之後,上網查詢才知箇中奧妙。



整點過十五分鐘(一刻)的鐘聲


整點過三十分鐘(半點)的鐘聲

整點過十五分鐘(三刻)的鐘聲

整點的鐘聲

這種音樂上的格律真是非常有趣,詳情請見維基百科:威斯敏斯特鐘聲





        愈要到對岸的時候,愈覺得倫敦眼實在是小兒科的東西。





        我在網路上買套票的時候,購買選項中還有合併海底世界水族館(Sea Life London Aquarium)與倫敦地牢(The London Dungeon)的參觀票券,地點就在倫敦眼旁邊。還好我膽小又想省錢所以沒搭配,不然現在應該會有點後悔。看著這區骯髒的地板以及觀光客壅擠的感覺,我已覺得我不會太享受這樣的遊覽品質。售票處旁邊還有一個County Hall Entertainment, 居然就是像台灣湯姆熊一樣的投幣電動遊樂設施,正門還開了一家麥當勞。全球化真是一個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不管你有多少的牢騷或是期待。



再回頭看看




        我在排隊準備上倫敦眼的時候,排在我後面的看來是一個班級的美國青少年女生,我不經意的聽到了他們對話內容。我想白種女孩一般來說又比亞洲人長得更早熟些,所以說不定她們是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她們在聊彼此同學間誰的胸部比較大、誰身材比較好的話題,最後聊到男明星女明星,一個太過興奮的女生說到她喜歡的男星"super hot"(拉長的氣音)的時候,做出了一個翻白眼、身體很快樂顫抖的樣子......身為一個容易受到驚嚇的東南亞台灣人,實在覺得那表達很誇張,自己跟當兵弟兄以前在部隊裡面聊天意淫的會話根本不算什麼。





        

        其實在倫敦眼底下排隊的時候,我大部分的注意力與好奇心都集中在這個泰晤士河畔隨處可見的路燈基座。基座應該是用生鐵形塑成一隻有著厚唇、張著大嘴的魚,魚尾巴與身體纏繞著路燈支柱,由上旋繞往下,魚下巴在路燈底座抵地,支撐牠的大頭。以牠的長度與柔軟度判斷......我完全不知道這是甚麼魚,看起來倒是跟神話裡面的海怪很像。


        在發達的國際大都市裡,這就是有趣的地方。一定有很多觀光客或是當地居民,對這個河邊到處可見的路燈基座造型,感到好奇或輕蔑、美或醜。你會不禁多看兩眼,因為這隻魚睜大牠的眼睛看著所有行人、魚臉深闊的眼窩與突出的前額有如莽夫、大嘴裡的舌頭大剌剌展露出來,給人粗魯、不聰明、但生動的印象。採用這個動物姿態當公共建設裝飾的人,應該很有自己獨到的幽默感。

        像這樣建設出來安置在泰晤士河周邊可能還要五十年一百年的設計,不曉得人民應該要怎麼反應?喜歡的人就罷了,不喜歡的人豈不一天到晚很痛苦?回家後我才查知設計者是模仿羅馬廣場雕塑"海豚"雙尾交纏的意象,所發想的形狀5。只是實際上做得比較像鱘魚,體型龐大的淡水魚。




        Well, whatever works, 況且這不是我的城市。不過這鱘魚路燈基座,在我心中產生扎實、活靈活現的形象,倒是不爭的事實。

        終於登上倫敦眼了。某個英國作家說,他不敢搭乘倫敦眼,因為那讓他想到透明膠囊棺材。我倒是沒那麼缺乏安全感。座艙內有空調,禁止開窗,對我不是困擾,反而覺得充滿科技感。這個觀景設施本應該要拆掉了6,但因為遊客眾多所以被保留了下來。










        我這座艙大概二十個人,過了最高點之後,大家終於從互相拍照的任務中解除了,開始互相問候彼此。我好像是惟一單身的乘客,旁邊一位大約與我年紀相仿的女士主動表示要幫我跟底下的泰晤士河與國會大廈拍照,我婉拒了,但約莫三十秒後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所以後來又開口請她幫我拍照,順便跟她聊聊。她跟她從事攝影工作的女性朋友是德國人,兩個人來到英國要完成一個攝影的專案。剛在地面排隊的時候我就有看到工作人員要求她的女性友人把一個粗壯的腳架寄放在置物櫃(原因應該是怕乘客破壞座艙玻璃),看起來確實相當專業。我們在聊天的同時,她的女性友人從一開始使用單眼相機拍攝,再換用智慧型手機拍照,看起來非常專注,那神情就像畫家在畫布上畫了幾筆,看一下,搖搖頭,再畫幾筆。我不知道為何這位跟我聊天的女士,稱做A女好了,開始跟我這個陌生人抱怨英國房價很貴,抱怨她們必須要住很遠,每天搭火車到倫敦市中心工作、然後她的女性友人,稱做B好了,要花很多時間調校她的器材,並且需要花很多時間跟雇主溝通。

        我實在不曉得我應該要如何反應。有的時候,人打開話匣子,可能只是想要被聆聽,我猜我正面臨這個情境,應該要扮演好聆聽者的角色。倫敦眼摩天輪繞一圈半小時,對我來說,上到頂端的半圈好像只花了五分鐘,下到底端的時間好像有二十五分鐘。我在聽完A的心得之後,B拍完照了,A於是過去跟她談話看她的成果,我鬆了口氣,拿出筆來素描一下我看到的風景。








        我的美術天份極差,作品的學校成績從來都在80分以下,小學只有一次拿過超過90分,那次是家姊在心血來潮一時好玩所以幫我動筆的;媽媽帶我去上素描班,兩個月下來總共畫了三顆蘋果,惟一能看的那顆是老師畫的,我只添了幾筆,另外兩顆若要說是奇異果或是柳澄,應該也沒人會不同意;學校的水彩課,我最後要交作品的時候,沒有辦法拿到講台給老師,因為圖畫紙中間積著一攤多彩的髒水......,諸如此類的問題很多,還好我的心理素質健康,沒有被這些風雨擊垮。

        之前某次旅行,我跟旅伴F在熱門景點前的千人隊伍排隊,我們發明一個遊戲打發時間。規則就是各自畫出此行看到的風景,讓對方猜那是哪個地方。很有趣的遊戲!雖然自信應該可以描繪出大概的輪廓,但是下筆之後我才發現我根本沒在使用自己的眼睛。這次的成果如下:

 
我畫的風景,試找出1000個與實景不同處



        這是完全錯誤的風景!大笨鐘不在河畔、國會大廈的空間沒有取出來、橋的寬度與橋墩數目完全錯誤。遠方螺旋狀建築物有些猥褻、旁邊那棟不但如幽靈般飄浮,還有一根頭毛。嘗試以空中的線條表達風與雲很好,但卻營造出鄉村田野的氣氛而非倫敦市政治經濟中心,非常失敗。

        這個活動有趣在,你畫得愈與現實脫節,你愈知道自己認知世界的偏誤在哪裡。我不需要有很高超的畫家技法,我也可以表達我所看到的東西,理論上就應該向白話文一樣,「我手寫我口」、「我手畫我心中的圖片」。但素描景物讓我實際練習到,將視覺上的經驗,如實架構在我的腦海中,而非一個縹緲如煙的印象。每個人都應該練習看看7




        下摩天輪,我肚子也餓了,到倫敦眼後面吃炒麵解決。


再回頭看一下倫敦眼。構造真簡單。



        晚上九點,有點疲累了,不過,還想在河邊多待一下。順著河流方向走,已走到下一座橋Waterloo Bridge上,身旁冷冷清清,沒個路人。



國會在開會的時候,大笨鐘的鐘面會發光

還有大樓在興建的商業區

遠方還看得到聖保羅大教堂



        臨著橋邊護欄8,晚風微冷,舉頭望天,隻手上探,風吹得我眼角有淚。

        今天是我26歲最後一天。去年此日的我,對26歲有很多期待,理由很英雄主義:因為愛因斯坦在這個歲數發表了第一篇狹義相對論論文9。我這一年來也成長不少,但在當今世界中,想要戲劇化的成功不是那麼容易......

        又何妨呢?我好感恩自己可以站在這邊擁抱晚風,享受孤獨,一點都不感到寂寞10。我站在地球球體表面的一個切點,時空中一個好特殊的點:倫敦晚上一座沒甚麼人的橋上。我放下了好多東西來旅行,然後即將可以再乘載好多東西前行。

        人活著,畢生都是自己的演員,畢生都是自己的觀眾。演出好壞與否,自己直接感受。所以,生命每一刻是那麼的重要無比、精彩萬分......生命沒有平凡無奇的時刻!......在宇宙中,沒有「時間被浪費掉了」這種事情。「活著」需要一種心態,能夠無時無刻「知道自己是宇宙裡獨一無二、無法缺少的個體,同時又僅是微不足道的渺小生命。」

 

        我的身體已經疲憊非常,眼神已不像晨起時那麼神采奕奕,可是我還滿高興我來到倫敦的。






[5] 參考網頁資料:Memoirsof a metro girl 
[6] 參考維基百科 - 倫敦眼。原訂2005年拆除。
[7] 參考書目 - 旅行的藝術 - 章,美的擁有。作者:艾倫狄波頓。
[8] 我想要強調那個護欄的單薄,請google map看一下waterloo的街景照片。
[9] 參考維基百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發現史、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10] 引用自好友S:人可以孤獨,不可以寂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