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21 北京臨窗(1)

第一次到北京,印象最深兩件事:冷冽刺骨寒風下的天安門廣場,還有與吳青的徹夜長談。
再次造訪,自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怯生生的社會新鮮人了,更對北京有許多好奇想要探究。


晚上到達北京首都機場,在機場排了40分鐘後搭上計程車,前往與大學好友相約所在的咖啡店。據說,那是是東北亞空間最大的一間咖啡店。咖啡店所配置的桌椅擺設,都是在寬庭藝術傢俱可以看到的那種充滿時代感的厚重飽滿深紅沙發、堅實的黃木桌、舊時代的鹵素燈。

喝了黑啤酒白啤酒,認識大學好友所組織觀影會的另外三位朋友:與我們年紀相近或稍長的一對夫妻,與一位男士。他們的觀影會人數總共十多人,一週看兩場電影,一場放紀錄片,一場放文藝片。紀錄片傾向走BBC風格、或是近期談民國初年抗戰內戰的影片;文藝片的關懷就比較多元,像上次由好友所主持的,就是台灣近期的電影《軍中樂園》。

新朋友那對夫妻,在金融業工作,去過台灣,到過蘭嶼,共待了兩週。大陸人民那時待在台灣的時間上限是15天,而他們整整待了兩週時間,還覺不夠,都很喜歡。另外那位男士朋友,最近剛新加入了一間新創公司,在做綠色能源。他分享了最近他搬到北京外圍的衛星城鎮,通州,的心得。每天都有百萬人從通州湧入北京市工作,通勤單趟大概就是一個小時。這其中的艱辛與現況,反映了北京就業市場機會龐大且高度集中的特性。他三人的氣質談吐均不凡。

我提起大陸近年的網路節目羅輯思維與曉松奇談,他們表示並不太收看。 談到兩岸文化,談到公民素養,他們大力肯定點頭。


第一晚住在好友家,洗完澡後隨意聊聊說說,已經超過一點,聽他講說北京的一些狀況。

北京本身也分東區西區,可以說是象徵人民的兩種意識形態:有些人擁抱體制,做公職,跟北京政府的走向一致,這些人大多住在西區;有些人開放、獨立自主、大多是一些民企外企與藝術家,就住在東區。 不曉得現在是否還是這樣的分布呢?以北京2400萬人,比台灣總人口數還要多的這個數量,確實可想像會有這樣的聚落分歧。為了管制都市的生活品質與效率,政府正有三種做法,控制人口數量:一種是不給工作證、一種是不給小孩上學證、一種是不給居住權。政策一旦改變,都將影響近百萬人的職涯方向、家庭聚合的可能性。誰叫這裡是天子腳下,大家擠破頭進來闖天下呢? 


第二天早上,我們到長安大街,搭計程車繞了一圈,看看被閱兵遊行的坦克車與導彈運載車所壓過的馬路。 我到的前一天,正好是當局領導人舉辦的閱兵儀式。據民間說法,是領導人慶祝個人政治生涯成功的一個里程碑,是必要的一種宣示,不然下次辦就該是2021年,建黨100年了。 據說北京政府在一個月前,勒令北京周邊工廠停工,讓空氣品質變好些,果然當天藍天白雲。

所有人都告訴我,北京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見到藍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